粵語協會

 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粵語協會 總覽 嶺南文化 南粵掌故 俗話廣州 查看內容

古城廣州——大自然魔法

2006-12-1 00:30| 發佈者: highyun| 查看: 10241| 評論: 0|原作者: 曾應楓|來自: 網絡資源

  有讀者會問,怎麼廣州城區的道路大多彎彎曲曲,馬路的走向不像北京和南京的那般直,初讓到者分不清東西南北。這是怎麼回事?原來廣州城是沿着珠江河岸建設發展的。珠江穿市而過,東流入海。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約四十萬平方公里,是西江、北江、東江和流溪河四個水系的總稱。這麼多河流匯合成珠江,經廣州入南海。珠江還有廣義的珠江和狹義的珠江之分,上面所說的四江匯流是廣義的珠江,狹義的珠江指穿越廣州市區而過的珠江河段,西起鴉崗,東至蓮花山,長約七十八公里。以下所說的珠江河岸的變遷,就是指流經廣州的這一段。
  美麗的珠江有這麼一個傳說:
  南越王趙佗有一顆鎭國之珠——陽燧寶珠,那是無價之寶呀。有個波斯商人遠涉重洋而來,願意以重金購買這寶珠。幾經交涉,達成交易。波斯商人高興地帶着這顆寶珠回國。他的航船沿着江河破浪前進,明淨的江水綠得像一條彩帶,兩岸的蔗田、蕉林一片青蔥,如同一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這南國土地上。波斯商人情不自禁地打開寶箱,取出陽燧寶珠欣賞。啊!祇見寶珠璀璨奪目,和周圍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正當他愛不釋手時,突然,狂風驟起,白浪騰空,航船顚簸搖晃,一道白光從他掌心沖天躍起,寶珠箭一般地射入江中,鑽進一塊巨石底下。原來,陽燧寶珠不忍離開祖國和家鄉。從此,不管江潮漲落,那塊巨石都浮在江面上,每到晚上,還會閃閃發光。所以,古代有這樣的說法:南海有沉水之香,又有浮水之石。由於浮石充滿珠光寶氣,人們叫它「海珠石」,這條江河,也因此得名「珠江」。
  遠古時的廣州,祇是珠江邊的一個小漁村,那時的珠江三角洲是一個海灣,江面十分寬闊。以後由於西北東三江夾帶的泥沙在灣內不斷堆積,以致河不斷變窄。但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代,南越立國時,江面寬度仍在兩千米以上。
  秦漢時代的江岸就在如今繁華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以南。當時珠江的海潮可湧至城下,秦朝南海郡尉任囂便依山傍水築城,這就是最早的廣州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到了漢代,珠江北岸就在如今的西湖路一帶,當時珠江寬達兩千多米。廣州人把珠江稱爲「海」,到珠江南岸去,喚作「過海」,說廣州「負山(越秀山)帶海(珠江)」。晉代,如今的惠福西路五仙觀前是珠江邊的一個渡口。民間傳說五仙觀前有一仙人大腳印,據科學家考證,那實際是河流淘蝕的兩個甌子穴。那時的珠江河面寬約一千七百米。珠江江岸延至華林寺的西來初地,距離現在的江岸邊有一千一百多米。
  以後,廣州的陸地平均每年增長約六七十釐米。
  南北朝時期,距今江岸約九百米,從荔灣涌口到惠福路南一帶是珠江北岸綫,西關的江岸移到今華林寺的西來初地。據說,當年印度高僧達摩在此登陸。河南的同福路爲江南岸綫,那時珠江寬約一千五百米。
  到了唐代,珠江寬約一千四百米。江岸綫到了如今最繁華的步行街上下九路及大德路和文明路一帶,距離如今的江岸約七百米。
  宋代由於擴建廣州城,到處築提,使河道淤積加劇。宋代是珠江淤積最迅速的時期。
  珠江北岸以宋三城爲界,江岸綫已經移到今天的西關和玉帶濠一帶。到了宋末,江岸綫又跨過一條街道,到達如今的一德路、萬福路一帶。江面寬約一千一百米,比今天的珠江寬六倍。人們稱黃埔波羅廟前面的珠江爲「大海」,將南海西廟(今廣州酒家)前面的珠江稱爲「小海」。今泰康路有一內街名叫水母灣,那就是宋代之前的珠江河灣;今北京路西側有一內街名叫木排頭,在宋代那是珠江岸邊,常泊放木頭和木排。
  元明兩代,江岸綫繼續南移。如今繁華的西關有蓬萊基、黎基、陳基、冼基等提圍,在江岸即如今的西關十八甫路設立「懷遠驛」,槳欄路當時是明代專售船止用品的街道。北京南路的太平沙就是明代的珠江北岸。所以,明代時珠江北岸大概是西起如今的蓬萊街,中經和平路到一德路、泰康路,東至東華西路和東華東路。在河以南,江岸大約往北推進到塹口一帶。以一德路到塹口計,明代的珠江寬約六百五十米,比宋代的珠江縮窄了約四面五十米。
  清代,江岸綫繼續南移。清初,江岸北在十三行路,至一德路,靖海路和北京南路、珠光路一帶,海印石在清初(1674年)還是江中的一炮臺。
  那時珠江南岸在海幢寺北。海幢寺背靠山丘,面臨遼闊的珠江,寺僧用水到珠江河去挑。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小和尙摸黑到珠江挑水,跌得頭破血流。後來,來了個掛單和尙,願意爲和尙們挑水掌燈。他取來一捆禾草,雙手合十,猛吹一口氣,霎時,一道紅光沖天而起,珠江河上,閃起一片波光。從此珠江夜夜波光,人們到河邊挑水不用愁了。原來這是濟公活佛顯的靈呢,這就是名揚四海的「珠海波光」的傳說。後來,年月久遠,河岸不斷沉積,向江伸延,「珠海波光」逐漸被淹沒。附近一帶建起街巷,人們把那條街巷叫做「珠海波光」。
  事實上,清代的珠江寬約五百米,比如今的珠江寬約一百八十米。才兩三百年時間,珠江就縮窄了約三分之二。如果以漢代的珠江寬兩千米計算,則漢代以來,珠江幾乎每年縮窄約八十釐米。如今的珠江,僅及漢代珠江寬度的十分之一。當年藍天碧水間,漁帆點點的江面一景再也看不見了。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江岸到達如今的南方大廈前的西堤。宣統三年(1911年),長堤全部建成。1931年,我們如今常在江邊散步的長堤一帶,塡爲陸地,海珠石併入北岸。
  1958年,大沙頭經過人工塡築,與陸地相連,珠江北岸從此固定下來。最寬處約四百米,最窄處祇有一百八十米。歲月流逝,滄桑巨變,兩千多年來珠江兩岸綫的變遷眞是觸目驚心。環保成了世界性的一個重大科研課題。當今的廣州市政府已經意識到,在擴展城市的同時,要抓好環保,把整治珠江列入重要的市政建設。

最新評論

相關分類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7 06:09 , Processed in 0.0583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