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粵語協會 返回首頁

的個人空間 https://www.cantonese.asia/?0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也說“搗糨糊”

已有 1191 次閱讀2009-12-15 10:32 |個人分類:其它

“搗糨糊”,滬語俚語,涵蓋頗廣,不同場合、不同語境其意思都可能不同,通行意思大致是指辦事不認真、不積極、不主動,喜歡左右逢源、前推后擋、上“忽”下“悠”。現在對一個人為人處事有意見,比如認為此人很圓滑時,往往就用此語一代了之,言者輕輕鬆鬆,聽者點頭意會,“哦,這樣啊!”

可千萬別小看這一瓶“糨糊”,在上海卻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連外國人演的中國相聲小品里也是反複出現。如果對滬語使用頻率進行調查,估計除了“儂好”,亞軍大概就是“糨糊”了。在方言里,“北有忽悠、南有搗糨糊”,堪稱流行。甚至聽說有了所謂“糨糊文化”,令人深思。一方面,人們對“糨糊”行為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卻也有甚者以自己善搗“糨糊”為榮,形象地稱之為“上不冒泡”、“下不粘底”、“中間沒有硬塊”,即對上言必稱是,不做“犟頭沖頭”;對下軟硬兼施,不讓屬下“翻毛腔”;對平級一團和氣,不讓同仁“戳輪胎”。

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搗糨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踢皮球”,遇事總是先要問問,“這是我們的工作嗎?”如果不是,則雙手一攤再一推,如果可是可不是,則能避則避、能躲則躲,“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絕不當“傻冒”;二是“磨洋工”,即使是自己的工作,也要掐準時間辦事,不緊不慢,能拖則拖,太極功夫甚是了得,如果人們問起,則語氣平和、和顏悅色地以時限未到、難度較大等各種理由搪塞過去,讓你急也不是、哭也不是;三是“和稀泥”,“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男的講真話,也很少聽到批評意見,“軋苗頭”說話,說好聽的話,說四平八穩的話,凡事皆以“哦,嗯,好”等語氣詞應對,工作中缺乏一種應有的激情。雖說這類“糨糊行徑”對社會發展的掣肘沒有外表“遍體鱗傷”那樣明顯,但經年形成的“內傷”對社會集體的損害,卻要花很長時間、很大成本來調理。

在筆者看來,“搗糨糊”的本意應該是把一瓶濃度不均或者顏色不均的糨糊用心反復搗騰、不停劃動,直到它濃度一直或者顏色一致,這樣,不僅看起來舒心,而且用起來也順手。事項,誰喜歡用那種形狀不一致、分佈不均勻、色彩不協調的“糨糊”呢?!看來,在我們的工作中,還真需要讓“搗糨糊”回歸它積極的本意。

 

作者:包童斌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5-9 13:48 , Processed in 0.0390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