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粵語協會 返回首頁

的個人空間 https://www.cantonese.asia/?0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愛國主義證義

已有 50 次閱讀2010-2-4 20:51

 


愛國主義證義

 


原載於《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2006年6月號 總第51期 2004年6月30號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愛國主義熱情明顯復蘇:「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高漲;歐盟憲法在法國、荷蘭等國的遭否決;中日韓關係的緊張;等等。但應當承認的,目前各國所盛行的、各種媒介所討論的愛國主義,似乎都與真正的愛國主義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非常有必要釐清愛國主義的本意,並據此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出現一些借愛國主義旗號、行其他主義、尤其是民族主義之實的現象。因此,本文試圖對這一具有悠久歷史、卻經常被政治性運用的術語本身的涵義進行探討。第一節主要考察愛國主義的概念本身;據此,第二節對愛國主義的對象和手段進行討論,第三節的核心是對愛國主義的倫理價值進行分析。在結論中,本文試圖就愛國主義的實際價值提出一些相關的政策思考。

 


一 愛國主義的概念分析


愛國主義一開始是個地理辭彙,逐漸加入了文化內涵,最後才具備了政治意義。

  
英語中的「愛國主義」(patriotism)一詞來源於拉丁語中的「祖國」(patria)一詞,而「祖國」的詞源又是拉丁語中的「父親」(pater)。由於國家是為人所建立的,愛國主義也就被用作表達對「開國之父」們所建立的國家的忠誠與熱愛。在歷史發展的大部分時間中,對祖國或家鄉的熱愛都是一種對土地的一種情感依附。例如,當這個詞十六世紀第一次出現在英語中時,「愛國者」(patriot)不過是「同胞」(compatriot)的意思:一個與他生活在、或來自於同一個國家的人。隨著工業革命及其引起的大規模社會轉型,愛國主義的意義明顯已經得到了擴展,對國家的風俗和傳統的熱愛、對國家歷史的自豪感、以及為國家福祉奉獻等文化內涵都被納其中。隨著時間流變,對被認為是構成祖國的特殊政治傳統的價值觀與原則的承諾逐漸成為愛國主義的更為主要的內涵。1

  
從十七世紀開始,政治內涵開始成為愛國主義的主要組成要素。例如,十七世紀晚期,「愛國者」和「愛國主義」這兩個詞就位於英國政治爭論的核心。十八世紀的「愛國主義」更多具有一種諷刺意味,往往代表著對政府的分裂、或反對。這一時期的愛國主義沒有今天所包含的美德內涵,反而更多的是一個貶義詞。2到了十九世紀晚期,與日益強大的國家權勢和民族主義的興起相對立,愛國主義的話語失去了其原本的重要性,並成為服務於民族國家的工具。今天,要區分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已經不再容易。3

  
由於所涉廣泛,給「愛國主義」下定義並不容易,許多著名的辭典都力求精煉,結果往往過於寬泛。例如,《韋伯斯特大詞典》將「愛國主義」定義為對國家的熱愛或奉獻。4《簡明牛津政治辭典》則將「愛國主義」定義為對祖國的熱愛或保衛祖國利益的熱情,但並不一定會形成具體行動。5這兩個定義的相同弊病在於,缺乏對愛國主義行為的界定,也不包含對愛國主義的道德判斷。比如,一個因為熱愛祖國、期望為祖國作貢獻而參戰的士兵,可能因為在戰爭中虐待戰俘而被遣送回國、甚至被判有罪,因為其行為並不符合愛國主義精神、反而可能損害其祖國聲譽,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發生的虐俘醜聞就是典型。

  
《大英百科全書》更看重的是愛國主義的文化要素,它將愛國主義定義為保存、保護以及傳播一國的傳統與價值觀。其缺陷同樣明顯。而且,對一國的傳統與價值觀的界定非常困難;而且即使一個人並不贊同其祖國的傳統與價值觀,也並不能被證明他不愛國。美國作家黑爾(E. E. Hale)在其著名的小說《沒有祖國的人》(Man Without a Country)中就描述的那位美國軍官(Philip Nolan)就是典型。6

  
相比之下,《布萊克韋爾政治思想百科全書》的定義更為全面。它不僅在定義中加上了有關行為的要素,認為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熱愛,暗示著準備好了要以行動來保衛祖國或在對外交往中支持祖國。而且還試圖將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加以區分,認為愛國主義是一個比民族主義更為古老的辭彙、更多是種情感,而非如民族主義那樣是一種政治理想。該定義認為愛國主義更多是對所生活的土地或其生活方式的忠誠,而較少關心民族主義的核心問題即抽象的「國家」概念;等等。7

  
中國思想對愛國主義的討論歷史悠久,對愛國主義的界定也相對全面;同時,其不足也非常明顯,即對愛國主義的界定過於政治化。8例如,《辭海》將愛國主義定義為「歷史地形成的熱愛和忠誠自己祖國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是對待祖國的一種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它的具體內容取決於一定的歷史條件。剝削階級的愛國主義,帶有階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條件下也有積極意義。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同國際主義相結合。……」9

  
由此可見,目前學術界對愛國主義的界定是不令人滿意的。要準確地理解愛國主義,就必須在牢記愛國主義是一種個人行為時,還要時刻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愛國主義的對象究竟是甚麼?

  
一個人可能因為一個國家所擁有的文化內涵,如特殊的傳統、價值觀等,而熱愛一個祖國。對這樣的人來說,他們熱愛一個國家,是因為文化、價值觀本身,而非因為那片土地是他的祖國。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事例,如拉法耶特(Marquis de Lafayette)是一個為美國十三州獨立而戰鬥的法國人,又如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當然,對地理的忠誠可能更為普遍。許多人熱愛祖國是因為那是他的祖國,而非恰好滿足某種價值觀標準的國家。10這種愛國主義並非源於某種一般性的價值觀,而是以一種直接的、無條件的、穩定的方式聚集于其祖國;所以有人誇張但貼切地說,「對一國的熱愛……在很多場合下不過是一頭驢對它的圈的熱愛。」11所以,儘管存在爭議,但愛國主義的對象應當既包括地理要素,也包括文化要素。12

  
其次,甚麼樣的手段或行為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

  
有人強調愛國主義是沒有前提的。比如,在1853-1856年的克裏米亞戰爭中有個著名戰役,英軍輕騎兵對上級的錯誤命令照樣堅決執行;儘管戰鬥失敗,但戰士們仍受到讚美。13當然,也有人認為,公民有責任對政府行為是否符合國家利益做出獨立的、理性的判斷。很明顯,這是一種主觀因素:人們對同一事實的判斷有著不同的標準,完全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在這種愛國主義觀之下,支持戰爭的公民與反對戰爭的公民,都是愛國主義者,因為他們都對符合國家最大利益的行為有著自己獨立的、儘管是不同的判斷。

  
這裏最為重要的是戰爭與愛國主義之間的關係。參加戰爭歷來被普遍視為表達愛國主義的最為首要的手段與行為。談到愛國主義就會讓人聯想到戰爭;一旦聽到諸如「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之類的話語就會讓人眼前浮現出一個高大的端著槍在戰場上浴血衝鋒的戰士形象。一旦一國人民的自由和生命、國土需要保衛時,這種情況就不勝枚舉。14因為冒生命危險是勇氣的最大體現,因而冒生命危險保衛祖國、人民自然就是愛國主義的最大體現了,因而從事戰爭本身就成為一種最高尚的愛國主義職業。15當然,這是存在問題的,例如侵略國的戰士雖然「英勇奮戰」,但卻不可能被視為愛國主義行為。

  
綜合以上討論,本文將「愛國主義」定義為:個人對國家的熱愛,它是由於那是其祖國及其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所激發的,並以對其國家與同胞的福祉的特殊關切的形式表現出來。16這一定義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個人對國家的熱愛」,這是最為核心的,事實上涉及到第三節將要討論的愛國主義的倫理道德層面;第二個層面「它是由於那是其祖國及其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所激發的」,這裏強調的是愛國主義的對象既包括地理要素,也包括文化要素;第三個層面「並以對其國家與同胞的福祉的特殊關切的形式表現出來」,是對甚麼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的手段或行為的界定。

  
需要額外強調的是第三個層面。愛國主義者對祖國的熱愛體現在他願意為祖國做甚麼、並確實做了甚麼。但要為愛國主義界定非常具體的行為標準的確很難,所以可以用「關切」(concern)作為對「熱愛」一詞的補充。「關切」一詞既包括情感方面的內容,也包括行動方面的內容;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採取行動。當然,這種關切的對象不僅僅是抽象意義上的祖國,它還具體到其同胞身上。應該承認的是,這種對祖國與同胞的關切是特殊的,它比對所有他國人的關切都更為強烈、更為深切。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7-12 19:38 , Processed in 0.04097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