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的這項政策,備受坊間質疑,相當多的香港市民擔心取消英語授課後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的英文程度欠缺,將影響其畢業後的出路。那些先行取消英語授課的三百多所學校更是群起鼓噪,擔心新年招生困難,門堪羅雀。 對這一英治時代的殖民遺緒,港府教育署署長余黎青萍斷然斥之爲「偏見」和「感情用事」,她以不容商榷的結論性句式去指出:母語教學最有利學生學習。 便想不明白,香港回歸到這個龐大、偉大而且強大的祖國之懷抱,怎麼堂堂的中央政府主席江澤民先生訪美,還得沿途「活學活用」他的英語念白?按說,連中國外交部的新聞發佈會都取消英文傳譯,獨沽一味中國官方語言──普通話,至今已實行一年了,老外記者入鄉隨俗,並沒因語言的障礙而去肆意「妖魔化」中國,可見任何族群與國度奉自己的母語爲本,都是天經地義之事。 誠然,英語也有它的好處。例如韓國經濟在「亞洲金融風暴」中轟然崩塌,就在國步維艱之際,金大中贏得大選上臺執政,他如何挽狂瀾於既倒?這時英語就管用了,原來金大中早年先後流亡日本、美國,這兩門外語都勉強過得去。他登基臺後下帖邀請訪韓的貴客,不是哪個國家的總統與首相,而是老牌國際貨幣大炒家、金融鉅子索羅斯,此公就是被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怒斥爲掀起亞洲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金大中並無代表「四小龍」和亞洲諸國去討伐索羅斯的興致,當務之急是拯救韓國經濟,重振已崩潰的韓幣之信用。從電視上看,金氏與索氏促膝談心,並無傳譯在側,顯然金的英文夠用了。其實,筆者曾在美國的一次「國際研討會」上現場聆聽過金氏的演講,他的英語發音一塌糊塗,大抵與李登輝那一口惡劣的英文近似。但儘管如此,金與索羅斯溝通無間,會談後索氏即宣佈投資南韓四十七億美元,看來,金大中當年流亡美國確是積累了若干政治資本,社稷有難,便祭出來救國了。反觀江澤民,他對着講稿滔滔不絕地念叨「綵排」過的英文,發音標準度雖仍有瑕疵,但比起金大中、李登輝卻強了一截。然而,金與李的口音再重,畢竟是可以與老外直接對談的,江主席的英語發音練得再精益求精,卻都是「紙上談兵」,等到與老外對話時,還須翻譯過一手。故此,大陸要步南韓後塵的話,就憑江主席那一口詞不達意的英文,索羅斯是否願施援手拯救人民幣,祇怕不容樂觀。 祇不過,英文縱然有再多好處,香港既然重返祖國的大宗祠,作爲中國人的一支,推行母語教學,理所當然。部分港人尙未抹去殖民殘夢,仍獨尊英語,殊爲短視。他們還未悟出港府對於「母語」所賦予的深刻內涵,也不明白未來香港人將肩負的歷史使命──眞是愚子不可教也。 香港推行的母語教學,並非指普通話,而是粵語,它日日纏繞港人的聲帶、充斥港人的耳膜,接納廣東話教學,如果還有什麼心理障礙,那絕對是偏見,一如余黎清萍署長所言。況且,港式的「母語教學」,還蘊藏着董特首以及一群愛國愛港志士的宏大理想,就是先讓粵語在這個彈丸小島上休養生息、臥薪嘗膽,一俟時機成熟,就揮戈中原,重振粵語的江湖地位。 不說不知道,知道嚇一跳──原來當年廣東話祇差那麼一點點,就成了中國的法定官方語言。帝制崩塌,天下共和,首屆國會曾提議奉粵語爲中國「國語」,當時的國會議員廣東人剛好過半,通過這一法案不成問題。不知孫中山先生動了哪根筋,總是覺得不甚妥當,便去逐個說服,勸那些粵籍同鄉改變初衷,放棄具有八個音階、抑揚頓挫的廣東話,奉北京話爲國語。憑着孫中山的威望,總算力挽狂瀾,粵語遂與「一統天下」的至尊地位失之交臂。否則,全體中國人都須講廣東話,到如今講了快一百年了,自然也就成了南北同胞的「母語」。 眞是如此的話,江青就無從改革京劇,也沒法積累其政治資本,說不定文革就搞不起來了。蓋因粵劇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樂於演「現代戲」,當年粵劇界有位名重一時的大角色叫薛覺先,他的思想意識與其名字一樣,十分前衞,當年巴金就慕名去看他的戲並寫過文章,巴金還記載薛覺先曾捐款給一份鼓吹社會革命的《春雷》雜誌,這在梨園這一行中,極爲罕見。薛覺先主演的「先鋒戲劇」,居然在道白時改用國語(據巴金寫道,薛的國語發言極糟,想來與今日流行的港腔普通話近似),回到唱腔中才用粵語。如此過激的「文藝革命」,祇怕江青都要躊躇不前。在薛覺先那個年代,粵劇已經上演甚改編過的莎士比亞的劇了。試想之下,連「哈姆雷特」都能開口講廣東話,其它省份的中國人改操粵韻又有何難? 如今香港的母語教學,正是珍藏廣東話的火種,爲下一波「文化北伐」而厲兵秣馬。誰都曉得,一國兩制是一帖狗皮膏藥,兩套價値體系不是你強行兼併我,就是我和平演變你。從時代大趨勢來看,「楚雖三戶能亡秦」,先進的文化與制度終將北定中原,屆時國會再來討論新中國的法定語言,祇有四聲的北京話是否還被尊爲「普通話」,那就難說了。 世無孫中山矣,好在還有一位董建華,不知他擁戴的母語是英語?國語?還是粵語?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