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協會

 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粵語協會 總覽 名家專欄 網路文摘 查看內容

面對妖魔化──廣東人為什麽如此沉默

2005-5-20 21:54| 發佈者: highyun| 查看: 12800| 評論: 0|原作者: 陳淑梅等|來自: 南方都市報


  廣東人排外?廣東人傲慢?廣東是文化沙漠,廣東人沒文化?廣東教育出版社日前推出《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反擊外地對廣東的「妖魔化」。廣東教育出版社日前推出《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反擊外地對廣東的「妖魔化」。

 

廣東為什麽需要辯護?

  作為一個來廣州十年的北方人,我認同廣州,更多於認同北方,包括北京。我喜歡粵語的鏗鏘、斬截、深情。但是每次以各種方式與北京遭遇,還是不禁心存畏懼。這是因為,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想當然地把北京放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於是滔滔不絕當然是好的,而「狂」因為與北京沾邊,也不容置疑地被所有的人縱容著。

  葉曙明的書鼓勵了我對以上那些似乎不言自明的想法的懷疑。

  身在廣州,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廣州的歷史文化,但是畢竟是膚淺的,零碎的。我們當然都知道孫中山,知道趙佗,陳白沙,康有為,梁啓超,冼星海,紅綫女,高劍父,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這些人的背後,是一條條源自悠久歷史的文化脈絡。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廣州就是一個內地與海外貨物交易的集散地;明清兩代,廣州不僅富甲一方,嶺南學術也領一時風騷,衆多的書院見證了廣東歷史上學林之盛;廣東人敢為天下先,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馮如是廣東人,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是廣東人,中國第一個電影導演鄭正秋是廣東人;改革開放中,廣東最先在農村中實行聯産責任制……當葉曙明底氣十足地把廣東的歷史、文化名人、廣東的騎樓、粵劇、嶺南畫派、風俗、神祗、飲食、廣東人的性格歷數一遍的時候,這幅文化地圖就非常可觀了。它足以改變任何輕視或貶損廣東人的看法,足以令任何認為廣東是文化沙漠的人啞口無言。

  很明顯,這是為廣東所作的辯護。於是問題來了:廣東為什麽需要辯護?不容否認的是,認為廣東沒文化的是大有人在,妖魔化廣東的大有人在,流言與傳說不適當地强調了廣東獨特的壞的一面。而且,在「北方中心」的文化格局中,廣東處於弱勢與邊緣。在這樣的情况下,廣東是高姿態地泰然自若,不以為然,還是默默地任人評說,還是奮起抗辨呢?

  廣東人「訥於言而敏於行」,從容淡定。其實廣州是一個內秀的城市。龍應台得知禪宗六祖慧能在光孝寺受戒後,吃驚地追問道:十五年的深藏,風動幡動的哲學辯論,菩提樹下的剃度,竟是在廣州嗎?為何在歷次的廣州行中,無人提及?原來達摩一葦渡江,禪宗初始之處,也在廣州,為何無人告我?

  外人的慧眼折射出廣州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璀璨瞬間。龍應台不知道,很多北京人不知道,而且他們關於廣東不知道的更多。因為不知道,所以有歪曲,有誤解。

  所以還是有必要辯一辯,因為這裏的文化是一種有內涵、「有源源不絕的後勁」的文化,它完全有資格有水平與其他文化處於真正平等對話的狀態,不能因為自己的沉默而讓它一直處於劣勢。

  更為重要的是,「北方中心」並不是不容置疑的。正如一位學者在對南方方言作了研究以後所說,建立在北方基礎上的普通話亂了,南方方言卻極有規律可循。談到文化在人身上的積澱,我不知道北京人的空談有何驕傲可言,還能維持多久。廣東人的務實之中,倒有些更經久,更有力量的東西。

  多元的概念在學術上久已有之,但真正落實到文化心理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天,當成為一種抗衡的力量,廣東會心安理得地享受與不同地區的文化平等的地位。這才是一個多元社會的正常狀態。但在這之前,廣東還需為自己辯一辯。(陳淑梅/大學教師)

 

誰真的懂廣東人?

  這些年,走在改革前沿的廣東成了人們的焦點。許多只是客居廣東短短數載,或只是在廣東游覽數日,甚至對廣東風土只是道聽途說的人們,都覺得自己對廣東人知之甚深,於是肆無忌憚地評說廣東人的諸多不是。而《其實你不懂廣東人》以有理有據的論證為廣東人說出了實話,也反駁了有關廣東人的三大謬論。

  謬論一:「廣東人排外?」接受外來人口本來就是廣東自古以來的傳統。古代中原地區戰亂連年。嶺南,也就是現在的廣東,一直在不斷接納逃避戰亂的中原人。而現代,廣東更是一個移民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南下來廣東定居、打工的人數逐年大幅增長。舉個小例子,廣東人雖然很自豪自己的地方語,但要是遇到外來人,哪怕自己的普通話再蹩脚也為了遷就別人而說國語。這何來廣東人排外之說呢?

  謬論二:「廣東人傲慢?」這個說法不僅讓《其實你不懂廣東人》的作者感到好笑,連筆者也覺得莫名其妙。廣東人何來的傲慢?京滬粵三地而言,北京有的是千年帝都的霸氣,上海有的是東方明珠的傲氣,而廣東有的卻是孜孜經商的和氣。「和氣生財」是喜歡經商的廣東人信奉不悖的金玉良言。千百年來人們的被迫南遷,使廣東人不愛談論國事,多致力於經商,世世代代更留下「拙於言而敏於而」的訓言。也正因為如此,廣東人不愛與人爭論。這種低調的作風導致他們受到誤解也不辯駁。也許,這也是導致這個歪曲廣東人的流言漫天飛的原因之一吧。

  謬論三:「廣東是文化沙漠,廣東人沒文化?」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陽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何嘗不是文化呢?許多所謂的高雅文化正是從俗文化裏脫皮而來的,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當某些東西經過歲月的積累沉澱,它就會散發出文化芳香的氣息了。正是廣東和其他省份的文化精華的匯聚形成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缺少了廣東的文化,中國文化就不是一個整體了。

  此外,該書對廣東人的生活哲學也描繪得非常貼切準確,如「有錢一齊賺」、「錢是賺不完的」等等。它以輕鬆幽默的語言,把被人們顛倒了的事情重新扭轉回來,客觀地描繪出一個廣東人的真實形象。不知不覺中,它就會令人對廣東人大為改觀。

  如果你是廣東人,我建議你看一看這本書,它能讓你知道更多自己本土的文化,更能增加你身為廣東人的認同感;如果你不是廣東人,我也建議你看一看這本書,它會告訴你──其實你不懂廣東人。(梁芯暢/大學生)

 

想像一個名叫廣州的城市

  語言是生動的,因為它有生命力。廣府話明明是方言,方言每多變讀,亦正由於變讀,才能顯出它的生動。

  2001年,將到廣州時,70多歲鄰家阿伯對我說,別去南方,那裏人野蠻,吃生的。當時我暗笑他十幾年不出家門,對南方的想像竟如10世紀的「文明人」想像赤道幾內亞。後來發現,流行的影視作品中對廣東的想像與這位老伯相比,也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

  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影視劇中,廣東人通常鑲金牙,穿沒剪去剪標的西裝,時常冒充「港客」騙女孩子;90年代,略為改觀,廣東人的正面價值是精明、懂市場意識,負面評價依然脫不了粗鄙;就在前兩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個小品節目中,來廣州「搵食」的東北小夥子為了在女朋友面前「有面子」,竭力把母親打扮成一個滿口「的啦」的歸僑老太太,卻沒想到,誤以為是廣東土著的女友也是東北人。小品前段音樂是《彩雲追月》,後面變成了東北民間小調。荒腔走板的「北方化粵語」成為「作僞」的明證。與之相對應的是,港産片中想像內地人和內地人想像嶺南有異曲同工之處,妓女、殺手、小偷這些角色統統來自內地。《旺角黑夜》內地公映時,把內地殺手改成了馬來西亞人,但依然留下抹不去的蛛絲馬迹。

  廣東人通常懶得爭奪「話語權」,SARS、孫志剛事件一出,網上又把矛頭指向廣東人,但極少看到廣東人爭辯。不過,近日,廣東作家葉曙明到底忍耐不住,「揭廣東人的老底」,寫了本《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在廣州居住了近4年,再看這本書,依然感慨自己對廣東所知甚少──不知道當年辛亥革命、共和初肇時,要求奉粵語為「國語」的呼聲很高,支持的票數已經過半,是孫中山逐一說服,力勸粵籍議員改投北京話一票,今日,滿廣東的人才繞起舌頭學兒化音。

  多年來對梁啓超、梁宗岱、黃藥眠、黎民偉、蔡楚生等等名字耳熟能詳,如今才意識到:哦,其實他們都是廣東人。

  有時我會持這樣的觀點:某段史實、某個人、某個城市,雖然真實存在,但一旦討論它,它就不得不成為一種敍述話語。《其實你不懂廣東人》,說到底也是一種關於廣東的敍述,但相對於某些影視劇和網絡傳言,它更接近於「現實主義」。 (童月/大學教師 )

 

廣東的魅力

  通常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首先會想到要帶一本地圖上路,我們渴望知道這個地方的「地理」;但是對於歷史我們往往是淡漠的。而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細節的豐富、過往的生機、民生的氣息,那需要深入到民間巷裏,深入到歷史的煙塵中,需要傾聽老人的傳說和鄉婦的歌謠……更需要一雙敏感的慧眼和一顆有溫度的心。突然翻到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大有知音之感。

  作者葉曙明曾經撰寫《百年激蕩》,對於廣東的歷史文化,他可謂一本活字典。同那些鑽在故紙堆搞考證的學者不同的是他不僅對廣東的掌故如數家珍,而且隨時觀察身邊的當下的廣東。書中對近年來外地人對廣東的誤解進行了澄清,對根深葉茂的嶺南文化進行了簡要的梳理,並對廣東未來的藍圖進行了描繪。同時作者沒有回避廣東在高速度的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體現了一個廣東人不護短的勇氣。

  廣東的可愛之處就在於她的親切和「是但」(隨便之意),在於她的從容與大度,在於她的平實和淡定。廣東的生活其實是最人性化的,外地人可以在廣東大紅大紫,西關人照常在家裏煲他的老火靚湯。一碗可口的湯下去,胃服帖了,心也服帖了。愛恨情仇似乎隨之煙消雲散,常留心頭的是天倫之樂。在廣東人看來,生活並不在別處,生活就在此處、在此時,最重要的是過好自己的日子。

  廣東的情調就在這樣溫和的安寧的日常氣息之中,不喧嘩,不炫耀,不浮華。所謂的人文關懷,如果離開了百姓最為關心的衣食住行而去淩空蹈虛是沒有意義的。廣東早早就在「民以食為天」的古訓中悟到了真諦。

  當年蘇軾意氣賦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今天,葉曙明一氣譜寫《其實你不懂廣東人》,用生動風趣的史實告訴我們身為嶺南人的光榮。(申霞艶/作家)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9 03:31 , Processed in 0.0548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頂部